close

  最經典的話語
  越是在政績面前,越要多聽聽群眾的呼聲。
  最感人的事跡
  為改變群眾的生活陋習,黨委決定組織開展一次“關註習慣,就是關愛家園”的幹部聯繫群眾活動,要求每個幹部要圍繞“四個一”量身製作一套幫扶措施開展工作,最後讓群眾打分,排名靠後的要批評整改,財政所出納張麗因為排名靠後挨了批評。王成龍知道她有情緒,專門和她談了心,隨後張麗不再感覺委屈,反而覺得慚愧,之後的工作中也變得倍加認真和努力。
  最顯著的成效
  在王成龍的帶領下,榿泉鎮實現了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全域榿泉交通大循環、關註民生制度化常態化,該鎮還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四川省精品農業示範基地、四川省川西平原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走進崇州市榿泉鎮,這個昔日的川西壩子純農業鄉鎮,現在活脫脫就是一座神清氣爽的“農業公園”,以荷風水村新型社區為代表的新農村綜合體散落在這裡,以餘花龍門子老舊院落為代表的原生態林盤群經過保護性改造後,灰磚白牆掩映其中……是什麼力量給這片稍顯偏僻的土地註入了活力?是誰讓這裡的變化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王成龍,這位川農大畢業的基層幹部,上任榿泉鎮黨委書記後,5年時間里,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將這個純農業鄉鎮開拓成新農村綜合體示範鎮。
  黨組織眼中
  他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好幹部
  “他個子不高,但能感受到他強烈的擔當;他話語不多,但能感受到他思維的深度。”崇州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餘文祥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王成龍。
  在分管幹部的副部長王勇眼裡,王成龍算是組織選擇相當準確的一個典型。他說,當時我們想在相對偏僻的純農業鄉鎮榿泉找到一條統籌城鄉發展可複製的路子,但誰去當主官很重要,想到了王成龍有過農發局和統籌委工作經歷。
  上任後,憑藉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和到任後的調研,王成龍發現:榿泉的問題在於運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辦法在推動發展上缺乏系統性、目標不夠明晰、市場化思路不寬、產業形態單一、群眾就業增收不充分、社會認知度不高。
  定目標,引項目,王成龍帶領榿泉一班人馬跑上跑下,一邊要去上級部門爭取政策資金支持,一邊還要對接群眾實施土地流轉工作。
  五年多來,榿泉變化很大,幹部想幹事的氛圍好,群眾想發展的意識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榿泉那麼多項目和拆遷,沒有一例集體上訪,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把工作做到群眾心裡去了。
  榿泉鎮也初步走出了一條代表純農業鄉鎮實現城鄉共享共榮的新路子,2009年,被確立為成都市重點鎮、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綜合示範項目試點鎮;2011年,先後獲得“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四川省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四川省川西平原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區”等多個稱號。
  同事眼中
  他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記者註意到,在王成龍的辦公室對面廊道的牆上,掛著一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他告訴記者,正是這句話隨時提醒著他。
  “榿泉要發展,群眾是主體。群眾什麼時候容易走到政府的反面?他有苦無處說的時候就會。”乾群關係在王成龍心中一直有一桿秤來丈量。因此,他要求幹部要勇於和群眾打交道,走出辦公室到群眾中去。在項目推進中遇到群眾阻力,幹部們都覺得無解的時候,只要他出馬,找到群眾“擺”,問題就能解決。
  “除了個人經驗豐富,還要善於和群眾換位思考。”副書記張冬由衷地服氣。鎮長易志新也有感慨:“他在制度面前非常認真,我以前不理解。他經常講,一個好的制度好就好在它可以讓壞人不敢恣意做壞事;一個壞的制度壞就壞在它足以讓好人不敢幹事。”
  財政所出納張麗提起發生在2012年的一件事還歷歷在目。餘花龍門子林盤改造結束後,為改變群眾的生活陋習,黨委決定組織開展一次“關註習慣,就是關愛家園”的幹部聯繫群眾活動,要求每個幹部要圍繞“四個一”,即:每人聯繫至少一戶群眾,做一次家務,記好一本民情記錄簿,量身製作一套幫扶措施開展工作,最後讓群眾打分,排名靠後的要批評整改,張麗就是“受害者”中的一位。因為排名靠後挨了批評,張麗眼裡的淚花直打滾。王成龍知道她有情緒,專門和她談了心,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談“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個多小時後,張麗不再感覺委屈,反而覺得慚愧,之後的工作中也變得倍加認真和努力。
  群眾眼中
  他是勤奮耕耘的好公僕
  乾好榿泉的事,還是要榿泉人的支持。王成龍說:“除了我們要做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讓群眾信任我們,還要關心群眾,放手發動群眾;群眾給了我很多來信,雖然他們採取的方式是秘密的,甚至言辭有些偏頗,但是我深深地感覺到了他們求公正、盼發展的強烈願望,越是在政績面前,越要多聽聽群眾的呼聲。”
  村民凌志清說:“剛到榿泉,他在選舉會上提出要辦成六件民生大事,現在看來,他當真辦成了。”
  從“農業本底“發展來看,榿泉現代農業直奔產業化經營高端,實現了由依靠傳統經驗到現代技術、“單打獨鬥”到規模集約、單一種植養殖到農產品加工、農業生態觀光並重的轉變。科學定位產業發展功能區,推動產業轉型。推動現代農業高端發展,川農大來了,農產品加工區、專家大院建成了,註冊了“文井源”農產品公共品牌,銷路打開了;結合安仁——榿泉林盤群改造,著力推進以“三千產業”(1000畝荷花、紅提、金銀花)為本底的生態農業騎游休閑度假產業功能區建設,著力把榿泉打造成為“榿泉——公館門前的大田園”;建立1000畝農產品加工產業功能區;推動土地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土地股份合作社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形成了“1+4”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成為了全國農業模式推廣的典範;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運用,探索出的“以集體建設用使用權折資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群眾成立‘三會一社’”的做法在全市推廣。
  從城鄉面貌看,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了城鄉發展日新月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逐步完善,養老院、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集中收集點等迅速建成,道路實現了“村村通”,公共服務基本實現“社區化”“一站式”;農民集中居住區管理,成立了社會建設管理辦公室,在實踐中形成的“以社區支部為核心、群眾自治服務管理與專業化物業管理相結合”的鄉情管理機制和“民情110”機制得到了國家綜治委肯定;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提升,農業勞務超市建成了,村村建了文化院壩,建成了環園區長達14公里的農博康道,形成了“政府引導,團隊領辦、文藝骨幹協辦、群眾普遍參與”的文化進社區、院落機制。
  從農民變化看,榿泉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產生活方式快速轉變,正向“生產現代化、生活城市化”大踏步邁進。一方面,榿泉農民收入同過去單純農業收入相比,如今有土地租金收入、工廠田間勞務收入、土地入股分紅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等多種渠道。2013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0多元。另一方面,農民“身份”逐漸變化,許多農民實現了從小菜農向大業主、從小商販向大老闆、從農民工向產業技術工人的“嬗變”。本報記者 粟新林 文/圖
  農村幹部要當群眾致富的“火車頭”
  □程錦坪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如果把農村經濟發展比作前進中的火車,那麼農村基層幹部就是車頭。眼界寬、懂技術、會經營的王成龍就像動力十足的“火車頭”,引領當地群眾奔上了小康路。
  作為川農大的畢業生,王成龍將學到的科學技術,收集到的市場信息作為為群眾服務的本領:建設農產品加工區,推動現代農業高端發展,推動土地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短短五年時間,他就讓那塊貧瘠的土地煥發出蓬勃的活力。榿泉鎮也獲得了國家級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四川省精品農業示範基地等多項殊榮。
  農業要發展,農村要小康,農民要致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不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不僅國家現代化是不全面的,而且還會拖國家現代化的後腿。所以,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明確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農民富不富,關鍵在門路,門路多不多,關鍵看幹部。打鐵還需自身硬,農村幹部首先要提高自身致富本領,成為懂科技、懂政策、懂法律、懂管理的人,然後深入市場一線和田間地頭,在對本地實際情況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分析的基礎上,制訂經濟發展規劃,確定適宜本地發展的致富項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農村幹部要帶領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讓一人所學惠及廣大群眾,達到“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當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全面展開。全市農村基層幹部要像王成龍那樣勤學苦練、學以致用,服務農村、扎根農村,爭做帶領農村群眾致富的“火車頭”,為農民群眾奔小康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原標題:新農村綜合體示範鎮的“拓荒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36irqq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